上海市環境檢測有限公司
地 址:上海市普陀區真北路
電 話:021-56572786
郵 編:200030
Email:hrcoo@hrcoo.com
網 址:www.2ypf.com.cn

2012年12月30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上海衛生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要求,緊密結合上海實際,以結構布局調整為主線,以體制機制建設為核心,以改善服務、加強管理為抓手,以人才培養、信息化建設為基礎,在推進衛生改革與發展進程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各項衛生工作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公眾健康保障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一、基本情況
(一)上海市居民健康狀況
2012年本市各項主要健康指標繼續保持全國領先、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
本市戶籍人口期望壽命82.41歲,其中男性80.18歲,女性84.67歲(圖1)。
全市孕產婦死亡率7.10/10萬,其中戶籍人口4.27/10萬,非戶籍人口9.80/10萬(圖2)。
嬰兒死亡率5.04‰,其中戶籍人口2.72‰,非戶籍人口6.79‰(圖3)。
全市甲、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率140.43/10萬(圖4)。

圖1 1977-2012年上海市戶籍人口期望壽命

圖2 1999-2012年上海市孕產婦死亡率

圖3 1999-2012年上海市嬰兒死亡率

圖4 1950-2012年上海市甲、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率
(二)醫療機構情況
2012年末,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3465所,比上年增加107所(按類別分:醫院31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02家,社區衛生服務站700家,門診部533家,診所663家,醫務室、村衛生室、學校保健所等806家,急救中心(站)11家,婦幼保健院(所、站)21家,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9家,其他衛生機構93家);全市醫療機構實際開放床位10.96萬張,比上年同期增長2.33%;全市衛生人員總數為18.21萬人。
(三)醫療業務情況
2012年全市各醫療機構診療總次數為21402.13萬人次,同比增長5.92%;門急診21114.29萬人次,同比增長5.76%;出院人數302.21萬人,同比增長12.76%;住院手術人次數126.21萬人次,同比增長12.70%;病床使用率96.23%;人均住院天數12.20天;新建家庭病床4.56萬張,同比增長2.93%。
全市醫療急救中心急救業務量繼續維持快速上升的高位運行態勢,全年院前急救完成急救公里1201.66萬公里;急救車次59.45萬次,急救人次54.10萬次,分別同比增長10.93%、10.91%。
(四)監督執法情況
2012年全市衛生行政部門共監督檢查16.14萬戶次;行政處罰9879件;完成許可及備案項目7.86萬件;接到投訴舉報2897件。
(五)農村合作醫療情況
2012年全市9個郊區縣鄉鎮、行政村新農合覆蓋率100%。農業人口113.28萬人,參加新農合人數為113.21萬人,參合率99%;2012年新農合資金總籌集13.95億元,人均籌資1200元;2012年參合農民享受新農合服務共1677.97萬人次。
二、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各項重點工作全面完成 (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成績顯著
全面推進實施第三輪三年行動計劃5大類47個項目。積極落實項目經費,落實2011年項目經費7291.72萬元,2012年項目經費35810.3萬元。全市傳染病疫情形勢平穩,甲乙類傳染病發病數繼續控制在歷史較低水平。繼2011年靜安等6個區成為首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后,2012年浦東新區等9個區也順利創建成功。
組建完成1支國家級急性傳染病防控應急隊伍和1支國家級緊急醫學救援隊伍。靜安成為首批“國家級衛生應急綜合示范區”。圓滿完成上海市第一屆市民運動會、2012年F1大獎賽上海站和國際馬拉松賽等20余項重大活動的醫療保障和衛生應急工作。全市各區縣、各條線共組織各類演練1575次,參加演練47054人次。
推進健康城市建設,組織開展第二屆“上海市健康生活方式活動周”。啟動“全城總動員,健康減重100噸”活動。制作840萬冊《上海市民心理健康知識120問》讀本和合理膳食冰箱貼。上海獲得全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優秀項目”唯一“特等獎”。
(二)醫療服務與管理進一步強化
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制定《上海市公立醫院體制機制改革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提出了三大層面21條改革舉措。完成4家郊區新建醫院綜合改革方案的頂層設計,4家郊區新建三級醫院已全部開張,醫藥分開等試點工作平穩啟動。指導崇明制定《崇明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2012年市財政繼續安排資金8億元,完成“十五”期間市級醫院基本建設化債任務。
開展“醫療質量萬里行”和“三好一滿意”活動。組建上海市醫療質量控制管理事務中心,新建和重新招標皮膚科、門診管理、婦科、感染性疾病科等4個質控中心。在全市所有三級醫院和二級甲等醫院實施臨床路徑管理。推進本市預約診療服務。
進一步加強對醫療機構不良執業行為的監管,建立2年為一個周期的醫師執業許可證考核校驗制度。建立上海市醫療質量安全告誡談話制度。完善上海市醫療質量安全監控系統,全市已有253家醫院加入系統定期報送信息。下發腫瘤、婦產、兒童、胸科、肺科、眼耳鼻喉、精神病、傳染病等8個三級專科醫院和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共9個評審標準。
(三)基層衛生工作持續推進
開展“凝練區縣經驗,深化上海醫改”大調研,全面總結和提煉17個區縣醫改工作經驗,形成了完善管理體制、規范補償機制、考核分配機制、分工協作機制、家庭醫生制度、基層隊伍建設、信息系統支撐、藥品管理方式、創新服務內容等9大方面的可推廣點。
進一步深化社區衛生綜合改革,深化收支兩條線管理、醫保總額預付、績效考核等社區衛生綜合改革措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公益性進一步增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完善。 今年,上海市質監局下設的“上海質協用戶評價中心”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質量進行了測評。2012年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眾滿意度總體評價結果為86.03,其中公眾滿意度、質量感知、形象、公眾價值感知、期望、公眾忠誠度等均較上年進一步提高。
(四)衛生監督執法力度不斷加大
全面加強飲用水、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消毒產品、涉水產品、放射衛生、傳染病防治、學校衛生監督管理工作。認真做好金橋停車場、迪士尼(國際旅游度假區)及世博后續發展等重大建設項目預防性衛生審核工作。在區縣街鎮設立35個衛生監督派出機構,在22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聘用752名人員開展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建立本市統一衛生監督投訴舉報電話962223,成立市衛生監督機動執法隊。
(五)中醫藥服務優勢進一步凸顯
加強浦東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和龍華醫院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工作,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各家學說”臨床教學研究基地落戶龍華醫院。累計有23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社區中醫藥服務示范點和達標建設單位。2012年上海榮獲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直轄市)。5名專家成功申報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丁氏內科等15個中醫流派列入海派中醫流派傳承研究基地建設項目。新增5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六)綜合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編制了《上海市區域衛生規劃(2011年-2020年)》。完成《上海市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的起草、論證工作。開展《上海市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上海市精神衛生條例》(修訂)等項目的立法調研。
完成20個“重中之重臨床醫學中心”、20個“重中之重重點學科”和42個醫學重點專科選拔遴選。評選確定11個公共衛生重點學科、30名優秀學科帶頭人、20名海外人才留學和10名高端人才海外研修項目。18人入選上海領軍人才計劃。組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申報,2012年共牽頭立項9項,獲助經費2.51億元。2012年,招錄住院醫師2229人,1105人通過結業考核,通過率為97%,完成培訓人員的總體就業率達98.6%。2012年,本市衛生系統獲得國家獎7項,占全國衛生系統21.9%。
推進上海健康信息網建設,實現全市三級醫院與原盧灣、長寧、閘北、閔行、寶山、松江等6個區的電子健康檔案數據中心的聯網共享,并已逐步開始向公眾提供健康檔案和檢驗檢查報告網上查詢、醫療服務網上預約、健康管理咨詢等信息服務。
開展與世界衛生組織及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的交流合作,共接待來訪團組68批,292人次。開展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則、三峽庫區、云南四州市對口支援,在滬培訓學員200余人,累計派出5批醫療隊共475人次。重點推進衛生援疆工作,打造一“高”一“低”。完成14名西藏先天性心臟病兒童來滬治療。
開展“我心中的白衣天使—市民投票評選五‘十佳’活動”和第一屆“左英護理獎”。開展“關愛患者、從細節做起”文明服務主題活動。開展“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開展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專項治理工作,2家企業被列入不良記錄名單。
三、持續推出便民利民措施,普及衛生改革發展成果
(一)推進實施基本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持續推進兒童免費系統保健、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檢查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新生兒疾病篩查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修訂完善本市基本公共衛生項目服務規范,制定本市新增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和“60歲以上老年人肺炎疫苗”等實施方案,保障本市常住居民獲得優質、均等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二)優化醫療資源規劃和配置
完善醫療資源布局,郊區新建三級醫院“5+3+1”項目中的8個項目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繼續深化“瑞金-盧灣”、“新華-崇明”兩個醫療聯合體試點,探索聯合體內部分工協作、居民簽約服務、雙向轉診等措施。推進二級醫院功能轉型。2012年,楊浦區老年醫院、寶山區一鋼醫院已批準轉型為康復醫院。華山醫院永和分院已提交轉型申請,并進入審批程序。 (三)探索建立家庭醫生制度 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與上級醫療機構雙向轉診、社區居民健康管理、特定人群家庭醫生首診制、加強家庭醫生考核激勵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2012年,全市10個市級試點區的13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了家庭醫生制度構建,覆蓋2277名家庭醫生,簽約家庭161萬戶、374萬人。
(四)加強本市產科和兒科的服務能力建設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孕產婦建卡難和兒童就醫難等問題,通過增擴床位、組建聯合團隊、加快在建項目建設、加強信息公開和宣傳引導等措施,加強本市產科和兒科服務能力建設。目前,3家市級產科專科醫院共增加的300張床位已全部到位,并均已放開產科登記建卡。
(五)圓滿完成市政府舒緩療護實事項目
2012年,本市17個區縣的1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舒緩療護試點工作。各試點單位均完成了臨終關懷科的注冊和病區改建,共開設舒緩療護床位218張,收治病房患者300余人次,居家門診服務600余人次,各區縣總投入1400余萬元。
(六)順利推進“醫教結合”工作
進一步鞏固和深化“醫生進校園”工作模式,實行“一校一醫”對接。全市共有1900多名臨床醫務人員和公共衛生專業人員與3200多家中小學校和托幼機構建立對接關系,初步形成了一支從事醫教結合工作的基層隊伍。同時,建立特殊兒童健康綜合評估機制,對本市報名就讀特教學校的殘障兒童開展入學前健康評估。
(七)試點開展醫務社工工作
會同有關部門出臺推進醫務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在本市17個區縣的44家醫療機構試點開展醫務社工工作,配置醫務社工124名,已完成第一期85名學員的醫務社工培訓。醫務社工持證上崗率超過50%。
(八)完善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
進一步建立健全機構建設。本市和各區縣成立了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工作辦公室,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引導患者通過人民調解等途徑化解醫患糾紛。2012年,全市醫患糾紛人民調解組織共受理醫患糾紛2812件,調解成功2175件,各醫療機構就醫秩序明顯改善。
(九)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
本市所有三級醫院優質護理覆蓋70%以上的病房,并在門(急)診、手術室等部門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其中,三級甲等醫院在全院推廣,70%的二級醫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醫院全院推廣優質護理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醫院對患者進行回訪并提供延續護理服務,為患者提供溫馨、便捷、優質的護理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