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環境檢測有限公司
地 址:上海市普陀區真北路
電 話:021-56572786
郵 編:200030
Email:hrcoo@hrcoo.com
網 址:www.2ypf.com.cn

2014年,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上海市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強衛生計生工作融合,全面深化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和社區衛生綜合改革,科學編制衛生計生規劃,加強老年護理、康復系統建設,做好單獨兩孩政策落實,強化流動人口管理,圓滿完成亞信峰會醫療保障任務,不斷增強衛生計生行業管理水平,各項既定工作圓滿完成,全市衛生計生狀況整體持續向好。
一、基本情況
(一)居民健康狀況
2014年本市戶籍人口期望壽命82.29歲,男性80.04歲;女性84.59歲。
全市孕產婦死亡率6.74/10萬。其中:戶籍人口孕產婦死亡率3.39/10萬,非本市戶籍孕產婦死亡率10.07/10萬。
嬰兒死亡率4.83‰。其中:戶籍人口嬰兒死亡2.90‰,非本市戶籍嬰兒死亡率6.58‰。
(二)醫療衛生機構情況
2014年,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4987所(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332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4492所,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16所,其他機構47所。全市醫療機構實際開放床位11.75萬張,比上年同期增長2.80 %。全市衛生人員總數為20.18萬人。
(三)醫療業務情況
2014年全市各醫療機構診療總次數為25834.62萬人次,同比增長7.23%。門急診24043.26萬人次,同比增長7.22%。出院人數345.11萬人次,同比增長9.94%。住院手術人次數175.54萬人次,同比增長16.68%。病床使用率95.33%,人均住院天數11.73天。新建家庭病床5.24萬張,同比增長5.43%。
全市醫療急救中心急救業務量繼續維持快速上升的高位運行態勢,全年院前急救完成急救公里1236.77萬公里。急救車次64.2萬次,急救人次58.4萬次,分別同比增長2.19%、2.15%。
(四)監督執法情況
2014年全市衛生行政部門共監督檢查18.31萬戶次,行政處罰8308件,完成許可及備案項目近13.58萬件,接到投訴舉報2701件。
(五)農村合作醫療情況
2014年全市9個郊區縣鄉鎮、行政村新農合覆蓋率100%。農業人口98.89萬人,參加新農合人數為98.74萬人,參合率99.0%。2014年新農合資金總籌集16.88億元,人均籌資1700元。2014年參合農民享受新農合服務共1707.27萬人次。
二、全面深化醫藥衛生服務體制改革
(一)系統式規劃、細節式推進公立醫院改革
公立醫院改革不斷深入。一是根據《上海市進一步深化公立醫院體制機制改革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及8個相關配套文件,市衛生計生委制訂出臺公立醫院改革的13項《操作指南》,內容涵蓋醫療服務監管、公立醫院綜合評價、全面預算管理、投入機制改革、收支兩條線管理、薪酬制度改革、藥品采購供應機制改革、衛生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建設等方面,進一步明確了各項改革任務的具體要求和實施路徑。二是深化醫藥分開改革試點,研究制定本市深化醫藥分開試點方案,探索藥品價格形成機制,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完善醫保支付方式、優化醫療機構收支結構等方式形成綜合補償機制,構建全過程藥品監管體系。三是完善醫療服務補償機制,調整醫療服務項目價格,上半年,物價部門對本市部分類別的187項醫療服務項目進行結構優化調整;下半年梳理調整綜合醫療服務類項目42個,調整平均漲幅約80%。四是制訂公立醫院剝離特需、支持社會辦醫發展的政策,研究探索特需剝離后的公立醫院資源差別化管理,實行政府分級定價。
區縣公立醫院改革全面展開。為規范化、同質化推進區縣公立醫院改革,市衛生計生委組織開展了各區縣公立醫院體制機制改革工作調研,指導各區縣推進各項工作,并會同市醫改辦對各區縣公立醫院改革工作進行年度考核。同時,加強區縣藥品供應鏈平臺建設,制定了《上海市區縣公立醫療機構藥品供應保障機制改革操作指南(2014版)》,建立各區縣涵蓋藥品采購、配送、使用、監管等全過程的公立醫療機構藥品供應鏈管理規范,并加強臨床用藥監管。
事業單位薪酬制度持續完善。研究制訂符合行業特點的衛生事業單位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包括1個全市總方案和市級醫院、區縣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機構4個具體方案。
(二)點面結合、有序推進社區衛生服務改革
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持續深入。一是制訂《關于深化本市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1個主文件,提出“深化社區衛生改革32條”,同步制訂了改革8個系列配套文件(《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服務項目目錄(2014版)》、《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項目標化工作量指導標準》、《關于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項目財政補償核定實施意見》、《關于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崗位管理實施意見》、《關于建立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薪酬制度實施意見》、《關于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算管理實施意見》、《關于完善本市家庭醫生制度的實施意見》、《關于本市深化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試點的通知》)。二是開展基于全面預算管理的,家庭醫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區縣衛生管理部門三個層次聯動的社區衛生綜合管理平臺建設;完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綜合評價;完善收支兩條線政策。
家庭醫生制度初具規模。一是發布家庭醫生制度2013年進展監測評估報告,提出2014年家庭醫生制度年度工作目標,確定覆蓋率、簽約率、簽約飽和率、服務利用率等具體指標要求。二是研究制定家庭醫生制度配套標準與規范,制定《關于本市家庭醫生與居民簽約工作規范》。2014年,全市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已開展家庭醫生制度試點,其中9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了試點全覆蓋(即家庭醫生配備覆蓋社區下轄所有居委與村委)。三是擴大雙向轉診試點范圍,閔行、靜安、楊浦3個區實現全區試點,通過家庭醫生預約平臺轉診的患者穩步上升。
(三)總體規劃、重點推進區域衛生服務體系改革
科學制定區域衛生規劃。一是制定2014年度區域衛生規劃推進落實工作計劃,確定了12類任務41項具體工作。二是制定下發《關于推進本市區縣區域衛生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明確區縣區域衛生規劃編制要求。三是完成對17個區縣區域衛生規劃審核。四是開展制訂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老年護理體系、康復體系、院前急救體系、婦幼保健體系、衛生人力資源和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等7個專項規劃。
探索醫療聯合體新思路。開展本市區域醫療聯合體專題調研及本市進一步深化區域醫療聯合體專項課題研究。截至2014年底,全市各區縣共成立各類聯合體41個。
有序推進二級醫院功能轉型。完成對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上海市第二康復醫院、上海市第三康復醫院和上海市第四康復醫院籌建工作的現場評估。批復同意“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籌)”和“上海市第三康復醫院(籌)”去籌,并完成醫院功能轉型。
繼續推進區縣綜合醫院設置老年醫療護理床位工作。制定《關于區縣綜合醫院設置老年醫療護理床位的實施意見》,完成撥付2013年度區縣綜合醫院設置老年護理床位市級專項經費補助800萬元,申請2014、2015年度市級專項補助資金共計2350萬元。
(四)總體規劃、規范發展老年護理體系
制定本市老年醫療護理服務體系專項規劃和相關配套標準。試行老年護理院出入院標準和醫保梯度報銷引導政策。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床位功能定位調研;研究制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護理床位設置標準等老年護理標準規范。打造老年健康服務綜合體,籌建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完成老年護理院出入院標準試點數據分析。完成上海市老年照護需求評估標準,將老年護理院出入院標準與醫保高齡老人保障制度、民政老年人評估標準整合,在徐匯區全區開展試行。
(五)積極引導、重點推進高端醫療建設
引導社會醫療機構發展。全面了解《關于進一步促進本市社會醫療機構發展的實施意見》的落實情況,梳理社會醫療機構對進一步細化政策舉措的具體意見和建議。與市物價局、市醫保辦聯合下發《關于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關于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有關問題的通知>的通知》,落實國家關于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工作。下發《關于組織申報2014年度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科研課題的通知》,引導社會醫療機構注重學科建設。
推進兩個醫學園區建設。推進上海國際醫學園區建設,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于5月28日正式開業運行。推進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建設:2013年末,批準成立上海泰和誠腫瘤醫院;全力推進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能源中心”建設。
(六)縱向聯通、構建多層次健康信息平臺
全面推進健康信息網“拓展項目”建設。建成市區兩級信息平臺,完成本市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建成上海衛生數據中心。初步建成基于市區兩級平臺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體系,市區之間、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機構之間的數據共享機制逐步完善,“先期試點項目”建設的“5+1系統”(高血壓、腫瘤、心血管、糖尿病、結核病和死亡報告)在全市推廣,“拓展項目”新建6大系統(計劃免疫、傷害監測、腹瀉病、兒童青少年健康管理、出生登記、傳染病)啟動實施。
構建聯通市區兩級衛生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完成市級衛生綜合管理總體框架設計,實現涵蓋醫療資源、醫療服務、醫療質量、醫療效率等方面的數據展現和分析功能。制定區縣衛生綜合管理平臺框架和建設規范標準,開發標準版的區縣綜合管理平臺系統,并制定區縣綜合管理平臺建設考核指標,實現市級平臺和區縣平臺的互聯互通。
(七)創新模式、切實發展中醫藥事業
啟動實施第二輪中醫藥事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研究制定《上海市進一步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4年—2016年)》,確定中醫藥臨床能力平臺建設、中醫藥服務模式創新體系類等7大類主要任務。組織項目招標,對1115個申報項目進行專家評審。
全面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完成對各區縣實施情況的督導。啟動實施社區中醫藥特色項目建設工作,初步建成全市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與應用網絡,成立上海市中醫藥臨床培訓中心。組織對部分區縣2014年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創建和復核的省級評估。探索將中醫藥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的新模式,并開展試點。加強“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成立市級工作指導委員會。
三、扎實推進計劃生育工作
(一)貫徹落實單獨兩孩政策
做好配套政策銜接。與市人社局聯合印發《上海市申請享受生育保險待遇計劃生育情況審核辦法》,印發《上海市再生育子女申請辦理規定》。指導區縣開展“單獨兩孩”審批工作。開展再生育審批情況分析,宣傳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義。與來滬流動人口較集中的省溝通協調“單獨兩孩”政策沖突問題,編印《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單獨二孩”政策執行情況匯編》。
(二)切實加強計劃生育基層基礎工作
組織開展“關于推動衛生計生資源整合、全面加強計劃生育工作的專項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與民政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本市進一步加強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扶助工作的實施意見》,與財政部門聯合制定《關于上海市支內支邊人員退休回滬后申領年老一次性計劃生育獎勵費的實施意見》。依法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深入推進計劃生育依法行政。
(三)不斷強化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
強化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依法行政。制定下發《關于本市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的指導意見》,推進流動人口違法生育綜合治理。強化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定下發《上海市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監測管理方案》。穩步推進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試點工作,制定下發《上海市流動人口衛生和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試點工作方案》。開展流動人口衛生計生關懷關愛活動。組織開展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動態監測。推進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統計與信息化。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省際協作。
(四)進一步提高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力度
明確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組成人員和工作職責,轉發《全國“兩非”案件信息管理系統應用規范》,舉辦應用培訓會。組織開展“圓夢女孩志愿行動”和“關愛女孩青年志愿者行動。
四、穩妥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一)圓滿完成亞信峰會醫療衛生保障任務
制定《亞信峰會醫療衛生保障工作總體方案》、19個業務條線保障工作分方案,分解68項具體工作任務,開展46項專題現場督導、20余場單項或綜合仿真演練,從醫療急救、疾病防控、衛生監督、病媒防制、重性精神障礙患者治療管理等各方面提升保障能力和監管水平,圓滿完成醫療衛生各項保障工作任務。
(二)嚴密防控埃博拉出血熱疫情輸入
會同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成員單位制定《上海市應對埃博拉出血熱疫情綜合防控工作方案》。實施“上海市埃博拉出血熱防控桌面推演”,及時組織專家開展疫情研判。切實落實病例發現與排查、疫區人員追蹤管理、病例診斷和轉運管理、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管理、實驗室檢測、感染控制和隔離防控、衛生監督、信息報送和管理、健康教育等十個方面防控措施。科學有序處置排查2例疫區來滬發熱的埃博拉出血熱可疑病例。
(三)積極探索公共衛生分級分類服務與管理
積極推進本市公共衛生分級分類服務與管理工作,與發改、財政、人社、公安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本市公共衛生服務與管理的實施意見》,明確公共衛生分級分類管理與梯度化服務的基本原則和工作要求,將本市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由原來“按項目內容分類”調整到目前“按項目性質和服務對象分類”,調整后確定3類79項公共衛生服務項目,10月1日起正式實施,實現4類服務對象“憑證”分級分類、有梯度的免費獲得相應類別的公共衛生服務。
(四)全面完成公共衛生三年行動計劃總結和評估
完成第三輪公共衛生三年行動計劃項目總結、評估和驗收,47個項目均達到預期目標。召開第三輪公共衛生三年行動計劃成果發布會。啟動編制第四輪公共衛生三年行動計劃。
(五)系統強化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全面落實國家基本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繼續實施本市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開展6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接種肺炎疫苗及居民免費提供大腸癌篩查服務。2014年,全市甲乙類傳染病發病數繼續維持在歷史低水平,全市無SARS病例報告。無特別重大級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繼續完善傳染病監測報告體系。規范預防接種工作管理,啟動保險補償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試點工作。持續推進委市合作共建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市項目;基本建立覆蓋全市醫療衛生資源的“腦卒中預防—干預—救治”三級網絡體系;初步啟動糖尿病預防與救治服務體系建設。順利完成《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年—2015年)》中期評估。編制完成全國首個《醫師進校園指南》。組織開展生活飲用水、公共場所、重點職業病、放射性職業病監測工作。
(六)不斷提升衛生應急能力
修訂《上海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項應急預案》、《上海市突發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編制《上海市突發核化生事件軍地聯合醫學救援應急預案》。推進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建設,監測預警等12個方面均達到《國際衛生條例(2005)》相關標準和要求。根據《關于公立醫院綜合評價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對本市三級醫療機構衛生應急能力進行評估。
(七)穩步促進健康城市建設
完成第五輪健康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編制工作,已由市政府批準下發。全面完成第四輪健康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評估工作。持續開展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組建設,探索健康教育新模式。繼續開展健康支持性環境建設。動員數萬名市民參與健康自我管理小組活動。
創建國家衛生區(鎮)。繼2013年閘北、寶山、普陀通過國家衛生區技術評估之后,2014年虹口、楊浦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區考核評審,使本市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國家衛生區全覆蓋的直轄市。
(八)全面優化產科兒科服務體系
制定《關于調整2015年至2017年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服務設置規劃的意見》。研究起草《關于建立規范有序母嬰保健服務的指導意見》。建立早孕建冊、入院建卡和產科分娩各環節的監測和報告制度,確保市民安心和母嬰安全。正式啟動運行市婦幼保健中心。組織開展上海市“婦幼健康服務年”活動,啟用新版《出生醫學證明》。研制本市婦幼保健工作績效考核評估標準和指標體系,落實市、區縣婦幼保健機構與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工作整合優化。繼續組織實施“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等婦幼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推進嬰幼兒早期發展和生殖健康促進項目,修訂家庭用嬰幼兒生長發育保健卡,完成人流后干預現狀調查和項目報告。推進“醫教結合”,對托幼機構、中學和小學開展健康服務情況進行全覆蓋排查。實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市政府實事項目。
(九)穩妥承接食品安全標準和風險監測評估工作
有序承接市食藥監局移交的食品安全標準和風險監測評估職能。加強部門協調,制定和實施本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構建本市食品安全標準和風險監測評估體系。制定《上海市食品安全企業標準備案辦法(試行)》,組織平穩實施食品安全企業標準備案。推進國家下達的年度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任務,并在全國首創開展在校學生腹瀉缺課監測和藥店腹瀉類藥物銷售監測。
五、不斷加強醫療衛生行業管理
(一)全面開展政策研究和法制建設
開展市委一號課題“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和二號課題“推進發展城鄉一體化”研究,完成調研報告。加強衛生計生事業發展改革政策研究,5個課題被納入市政府決策研究“衛生計生政策”專項管理。推動衛生政策研究成果傳播,編制《上海衛生政策研究年度報告(2013)》。加強法制建設,修訂《上海市人口和計劃生育條例》,《上海市精神衛生條例(修訂)》于11月經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形成《傳染病防治管理辦法(送審稿)》。制定出臺《上海市衛生標準化新三年(2013—2015年)行動計劃》。開展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制度的研究。
(二)進一步強化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安全管理
積極推進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建設。促成本市成為國家首批國產大型醫用設備配置應用試點省市之一,完成31臺國產大型醫用設備配置應用試點工作。形成《關于單獨確定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院前急救合格分數線的請示》,緩解目前院前急救人員緊缺現狀。推進二級公立醫院功能轉型,組織專家現場評估后批復上海市第一、第二、第三康復醫院完成轉型籌建工作,批復靜安區老年醫院整體轉型為“上海市第四康復醫院(籌)”。組織本市480多家醫療機構開展“服務百姓健康行動”全國大型義診活動周活動。開展全市二級以上醫院優質護理服務評價工作。推進電子病歷應用,“以評促建”完善各級各類生產性系統。研究制訂進一步推進醫師多點執業政策。繼續落實引進高端醫療設備專項工作,組織開展第二輪引進第三批高端醫療設備項目申報工作。統籌協調落實市干部保健審核監督服務系統建設,完成前期開發和研制,正式進入試運行和驗收階段。做好國家衛生計生委在滬預算管理醫院建設項目管理工作,初步明確在滬委屬預算管理醫院建設項目上報的工作路徑。
(三)持續推進“平安醫院”創建活動
嚴厲打擊涉醫違法行為,會同公安等9部門聯合印發《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明確16項工作任務,開展專項行動。完善醫警聯動機制,與公安部門研究制定《醫患糾紛過激行為預防與處置流程》。推進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工作,起草市政府規章《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全市醫調委共計調解成功醫患糾紛2830件。加強醫療質量安全事件處理和分析預警,對70家醫療機構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上報情況進行專項檢查。印發2013年度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專題分析報告,發布典型案例預警信息15期。
(四)穩妥推進臨床藥事和基本藥物工作
開展醫療機構臨床應用麻醉藥品、精神藥品、毒性藥品的全覆蓋專項整治活動,共檢查590家級醫療機構,總體情況平穩良好。繼續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從階段性活動逐步轉入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軌道。扎實推進臨床藥師培訓和臨床藥學服務能力建設。將二、三級醫院優先使用基本藥物要求納入相關考評體系,協同推進基本藥物優先使用。
(五)不斷提高開展醫療服務監管水平
加強醫療服務監管。初步完成醫療服務監管平臺的設計與開發,并積極探索新型醫療服務監管體系建設。繼續開展醫院綜合評價工作,對37家三級醫院進行綜合評價,啟動區縣公立醫院評價體系應用研究。加強醫療執業行為監管,對各級醫療機構依法執業情況開展全覆蓋監督檢查。制訂《上海市醫師不良執業行為記分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加大對衛生醫保聯合投訴電話所受理的限量配藥等違規行為的監管力度。完善醫療責任保險制度,二級以上醫院參保覆蓋率超過90%。探索住院患者醫療風險第三方告知工作。開展醫院評審工作,修訂《上海市醫院綜合評審管理辦法(試行)》和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下發二級乙等綜合醫院和相關二級專科醫院評審標準,指導各區縣完成評審工作。加強器官移植管理工作,成立上海市人體器官獲取組織管理中心,確定8個OPO并劃分服務范圍。建立完善醫師定期考核工作制度,成功組織全市首次醫師定期考核工作。對市一等5家三級醫院組織開展大型醫院巡查工作。
不斷強化中醫藥服務行業監管。繼續實施并完成二級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等級評審。實施中醫醫院綜合評價,印發《上海市中醫醫院中醫藥服務綜合評價指標體系(2014版)》。完善中醫醫療服務統計調查制度。加強中醫藥質控組織建設,成立上海市中醫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工作指導委員會;進一步完善中醫質控網絡和標準體系。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中藥飲片煎藥管理的通知》。完成中醫臨床重點專科中期督導,組織實施國家中醫重點專科中期評估。完成中醫醫院傳統醫學示范中心建設項目。
(六)繼續完善醫學學科體系及人才隊伍建設
全面加強醫學學科體系建設。完成重中之重臨床醫學中心和重點學科中期督導,完成公共衛生學科人才建設項目以及本市第一批社會醫療機構優勢專科建設項目驗收工作。組織開展第二批重要疾病聯合攻關項目申報工作;組織開展2015年度國家衛生計生委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申報工作,4個項目立項;組織開展2015年傳染病重大專項申報工作,落實地方配套經費1816萬元。全市衛生計生系統8項成果獲2014年國家科技獎,占上海獲獎總數的17%,占全國衛生計生系統獲獎總數的30.8%,持續保持較高水平;17項成果獲2014年中華醫學科技獎,約占總數的20%;55項成果榮獲2013年度上海市科技獎,占總數的18.5%。探索醫學創新體系建設,完成研究型醫院建設的評估方案,優化完善上海醫學科學院建設方案。中醫方面,構建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體系。制定以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為核心的上海中醫藥創新研究體系基本方案并推動實施。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同意建立“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研究與服務評價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中心與世界衛生組織傳統與補充醫學服務與安全部門簽署合作會談紀要。
系統完善衛生專業人才教育和培養體系。繼續做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組織實施2014年公共科目考試與結業綜合考核,合格率分別為81.0%和93.40%。本市24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醫院被列入國家第一批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推進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2014年共招錄1220人,新認定25家醫療機構的190個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繼續推進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教育與專科醫師培訓銜接工作,榮獲2014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全面啟動“單證”模式培養。積極推進國家級區域性全科醫學師資培訓中心建設。穩步推進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持續開展上海領軍人才建設,20人新入選上海領軍人才。與發改、教育、財政、人社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全科醫生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聯合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制定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公立醫療機構臨床主治醫師到基層醫療機構定期工作的意見》,完善臨床主治醫師定期工作的制度,提高郊區和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促進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建設;與市人社局聯合印發《關于印發〈上海市衛生系列社區衛生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工作辦法〉的通知》,穩定基層特別是郊區(縣)社區衛生人才隊伍,促進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深化醫務社工試點工作,新增試點單位50家,總計達153家。推行本市農村地區助理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工作,與發改、教育、財政、人社等部門再次聯合印發《關于繼續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2014—2018年在本市郊區縣繼續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加強中醫藥臨床學科和人才建設。繼續探索中醫藥領軍人才和傳統型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繼續加強中西醫結合和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工作。
(七)大力推進綜合監督執法
組織開展生活飲用水、學校、職業和放射、公共場所、傳染病防治、涉水產品和消毒產品、醫療等領域衛生監督檢查。截至12月底,全市開展公共衛生和醫療監督檢查18.31萬戶次,完成抽檢樣品7.24萬件。積極推進“城中村”、“群租”、“地下空間”、“無照經營”整治工作,開展無證行醫、公共場所、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檢查2838戶次。深入推進進一步整頓醫療秩序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推進和指導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項目,做好迪士尼開園前衛生安全指導服務。組織區縣進一步落實《上海市企業(機構)衛生管理自查制度》。完成相關衛生執法人員資質認定工作。開展《執業醫師法》、《母嬰保健法》等10部法律法規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工作。
(八)全面實施精神文明和政風行風建設
加強新聞宣傳和精神文明建設。聚焦醫改和“單獨兩孩”等重大政策,開展新聞宣傳和政策解讀。加強先進典型宣傳,舉行首屆“十佳家庭醫生”評選表彰,組織張興儒“慈善光明行”先進事跡報告會,策劃組織編排國內第一部宣傳家庭醫生制度的原創滬劇《五十一把鑰匙》,做好“醫患真情故事”征文及微電影評選工作。舉行首屆全科醫師“基層服務卓越獎”評選活動。推薦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景在平教授榮獲第四屆“感動上海十大人物”。在全市衛生計生行業開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活動。推進精神文明創建,開展“閱讀醫學人文書籍,彰顯醫學人文情懷”主題系列活動、“閱讀與夢想”征文比賽。
強化衛生計生系統行風建設。建立上海市衛生計生系統行風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強化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牽頭抓總、各辦醫主體齊抓共管,各負其責的工作格局。加強衛生計生行風建設“九不準”、“十項不得”專項督查,對中山、華山等38家醫療衛生單位貫徹落實情況進行抽查,并嚴肅查處行風案件。扎實做好群眾訴求處理,對各類行風投訴件進行調查核實處理,辦結率為100%。
健全信訪工作機制。會同市司法局出臺醫患糾紛類信訪與人民調解工作對接意見,充分發揮第三方矛盾化解作用,有效緩解信訪壓力。建立全市衛生計生系統分級分責化解信訪矛盾體系,打破矛盾糾紛在信訪部門內循環的格局。完善信訪目標責任制考核,將三甲級市級醫院納入直接考核范圍。圓滿完成12320、12356衛生計生熱線整合。深化委領導輪流接待群眾來訪和接聽群眾熱線工作,化解突出積案5起。不斷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打造“陽光信訪”,強化“案清事明”,保持信訪持續穩定。
切實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工作。2014年,主動公開政府信息329條,受理公眾政府信息公開申請328件,通過委政府網站發布政務信息1583條,邀請專家就市民感興趣的醫療保健和衛生政策內容開展在線訪談34期。認真做好衛生計生重要政策發布和解讀,強化重點工作信息發布。深入推進政府信息主動公開,做好財政信息主動公開,推動行政處罰信息公開。加強委政府信息公開渠道建設,啟用政府網站信息報送系統,完成全網站無障礙建設。
(九)持續做好國內外合作
做好國內對口支援工作。繼續深化開展喀什地區對口四縣“三降一提高”工作;以創三甲為契機,全面提升喀什二院能力水平,在醫療服務管理、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效,順利通過三甲等級評審。在繼續推進上海市三級醫院對口支援云南省縣級醫院項目的基礎上,將本市三級醫院逐步轉為幫扶云南省對口支援縣所在地的州市級三級醫院,進一步放大對口支援成效。2014年共向云南省派出3批醫療隊共350人次。組織專家赴西藏日喀則為215名兒童進行先心病復篩,并接收其中15名患兒來滬進行治療。在西藏日喀則、青海果洛等地開展巡回醫療項目,為當地近2.3萬名人員提供疾病診療、醫療咨詢及體檢服務;組織各專業專家赴對口支援地區開展16次各類巡回講學和現場指導,培訓當地醫務人員2000余人次,接收受援地區來滬進修、掛職和培訓近300人;利用白玉蘭遠程醫學網開展急診、中醫、婦幼等適宜技術培訓,逾5760人次參加。
深入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法國羅阿大區政府和美國達特茅斯大學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落實與捷克衛生部和泰國衛生部簽署的合作諒解備忘錄,深化與以色列衛生部、瑞典斯德哥爾摩省議會衛生保健服務局、荷蘭衛生、福利和體育部以及鹿特丹市衛生局等政府部門的友好合作關系,加強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加拿大皇家內科及外科醫師學院、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會、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國際知名院校的交流合作,促成上海6個區的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美國、荷蘭、加拿大及澳大利亞等國的初級衛生保健機構建立點對點合作關系。推進與國際組織的合作,促成世界衛生組織初級衛生保健合作中心(嘉定區衛生計生委)重新獲得任命,協助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全科醫學系全科醫學規范化培訓項目成功獲得世界家庭醫生組織畢業后醫學教育培訓認證。圍繞上海衛生計生工作重點和學科發展重點,開展出國(境)培訓,協助國家衛生計生委選派本市8家三甲醫院的27名醫務人員參加“德中臨床醫學交流項目”赴德國進修。探索援摩洛哥醫療隊工作新機制,順利完成援摩醫療隊組建和輪換工作。


